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我願陪妳日夜狂歡

2013/09/30 00:55

妳快樂的跳起舞來
像榴彈一樣炸開
頭戴羽毛花冠
腰和乳房塗滿油彩
震動的股溝汗濕
迷醉的街景隨森巴搖擺
啊!我是那個黝黑的鼓手
也是手持güiro的小丑
我願陪妳日夜狂歡
從慾望大街到神聖天國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在遙遠的地方

2013/09/23 16:31

神是冰冷的星星
在遙遠的地方
他看著我們
看著低頭沈默的我們
守著不願被凍結的愛情
眼淚一滴一滴往下掉
在空中打轉掙扎
神也是炙熱的太陽
在遙遠的地方
他看著我們
看著赤身裸體的我們
守著不願被蒸發的愛情
眼淚一滴一滴往下掉
消失如閃現的幻覺
他不讓淚水落到地面
他讓我們昇華
讓痛苦和歡愉無間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我們互相尋找

2013/09/18 14:07

我們互相尋找
如神尋找亞當
如亞當尋找夏娃
如夏娃尋找蛇
如蛇尋找蘋果
我們互相尋找
如兩座互望的山峰
如兩棵高聳的樹
如兩條平行的道路
我們互相尋找
如白天與黑夜
如生與死
如有與無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他是一道敞開的傷口: 向Van Gogh致敬

分類:另外一日
2012/09/21 21:00

他是一道敞開的傷口 
   向Van Gogh致敬 

失蹤的左耳 
依然失蹤 
右耳的鬼魂 
在墓園遊蕩 
依然落寞且迷茫 

雲在各地纏捲 
他不安的每個情緒 
高聳的絲柏伸進病房 
陰影向每個角落進逼 
人向死亡棲息

發亮吧! 發熱吧! 
所有的金黃和景色 
他強迫群星閃爍 
我是祢憂鬱至極的奴僕 
已經厭倦為祢而活 

狂暴的生命啊 
訪彿不曾存在 
就如松香水遁入虛無 
他像亞爾的陽光 
從未留駐畫布 

永在的痛苦 
無法偽裝也無法證實 
這種必然難道還不夠
 那油彩無法宣洩的心火 
他用自殘揮霍

 啊 繪畫就是繪畫 
他已然耗盡力氣 
或許是預先聽見槍響 
麥田烏鴉哄然飛起 
像一場華麗的葬禮 

啊 瘋癲不是瘋癲 
他是一道敞開的傷口 
右耳的鬼魂無眠 
低聲咒怨 
只有失蹤的左耳聽得見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就是現在

分類:另外一日
2012/09/20 21:38

      就是現在 

這世界屬於無機
絕大部分事物超越生死
(可憐的生死!)
生死只對生命而言
唯消失適用全體
創造是最後的真實
消失是宇宙的歸宿
它們是神的兩支翅膀
神是沒有翅膀也能飛的神
祂說:現在
我給你們現在
就是現在
放膽去愛
我允許愛超越消失和創造
讓它不分過去和未來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我們是兩顆泡沫

分類:另外一日
2012/09/18 20:46

    我們是兩顆泡沫 

耳朵上面的小洞
洞洞發出奇怪的味道
肚子裡的音樂
我們靠近聽,再遠離些
眼睛的各種遊戲
深邃的瞳孔拉上布幔
探測不到的靈魂
只是無止盡的黑亮
我們是兩顆泡沫
映照著似有若無的光彩
背靠背穩定彼此
手不由自主鬆開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只有七天。只剩一天。

2013/09/09 22:28

窗口被妳嚇呆的蟬
不敢叫也不敢飛走
只有七天。只剩一天。
天一黑他就絕望了
妳的長髮散發著雌性的味道
強烈的吸引和交尾的慾求
他不懂愛錯在哪裡
也不知自己在致命的迷航中
他勇敢的一步一步向妳移動
只有七天。只剩一天。
天一黑他就絕望了
他必須遵循本能的誘引
今夜死在妳的懷裡

我偷偷回來澆水

2013/09/09 00:52

掉落的門牌
寫著被註銷的地址
彎曲的步道隱沒
美麗的屋宇荒廢
外牆上礙眼的公告
告訴我們已無家可回
然而陽光依然明媚高照
鳥兒依然啁啾低飛
庭園的花草樹木兀自成長
生命豈能輕易拆毀
為了這片盛開的玫瑰
每天夜深人靜時
我偷偷回來澆水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台語、文化和生命價值觀

2011/09/21

現代語言傾向於越來越簡化。台語在冠詞、複數、關係代名詞、字性別、語格和時態上不只是從簡,而是幾乎完全免了,但這並非簡化的結果,而是它的漢語系特性使然。跟德語、斯拉夫語甚至英語比起來,它是一種無比輕盈的語言,但從另一觀點看,它相對的也是無比含混的一種語言,而我個人以為,它很深地影響到文化和生命價值觀。

例如在時態方面,這種對於過去和未來時間感的缺乏,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方面就個人而言,人們只對現在當下的現實生存有感,而對於過去少反省和對於未來不關心,另方面對整個社會而言,也因此讓歷史真真假假的魅影和未來虛虛實實的幻景很輕易地介入現實,甚至取代現實(更多時候是一團混亂,因為不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人深有體會的,不是嗎?

又如單複數不分,它影響到人的群己觀念。分或不分的結果在古代或許影響不大,但在現代,就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成為兩種不同的文化。凡事凡物區分單複數,那麼做為單數的個人對於群己關係的認知、分野、互動較容易形成或訂出一個明確且合理的尺度且遵循該尺度。缺乏單複數意識,那麼凡事凡物都既是個體也是群體,同時也都既不是個體也不是群體,它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做為個體的人按他個體的本性,必然會本能地尋找自身的出路,但群己不分讓他注定找不到定位、個性和尊嚴,最後這種本能極易甚至不得不以自私自利來做為【定位、個性和尊嚴】的替代表現。另一方面,由於群己的混淆,個體會誤認自己就是群體,而群體則成為任性且自私自利的個體怪物,這反映到個體會成為自卑又自大,反映在群體則是自大又自卑。從而也難以產生現代意義的個人主義和社區意識。

又如語言中沒有語格,在思考時變成非常單面向,一方面個人與他人與物與事之間無從產生清楚的分寸和分際,因此關係(語言上來說是介詞)成為界定人與他人與物與事之間的工具和準則,另方面對於利益、權利、職務、義務、責任等概念極易混淆甚至無感,導致權勢成為目無他人同時又找不到自我的【主格】所能理解的唯一語言。

再者,雖然我認為台語存在著子句,但因為沒有關係代名詞,所以獨立子句結構不明顯,全混成一團。這就造成語言的平面化,無法清晰地進行多層次的立體思考。它使整個語言族群只能在淺薄的泥沼裡打滾。

當然,以上只是一般性的觀察,也是相對來說的,並非對語言作價值判斷(那是無意義的)。

教會羅馬字

2011/09/21 22:24

台灣教會公報最早叫做台灣府城教會報,自1885年6月發行第 一期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或許不是台灣最早的報刊,但肯定是最悠久且意義最為非凡的 報刊。

台灣教會公報是小眾的,它的核心是福音信仰,不是政治、經濟、社會,當然它同樣也不是文化、文字或教育的,雖然它同時也呈現這種種的多面向關懷。堅持信仰、貼近信徒、貼近本土、貼近現況、貼近真實是其特色,也是本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它在歷史上的變與不變, 同時理解它作為一種珍貴資產對台灣人,特別是對台語母語者的意義。

從1885年6月創刊,到1969年12月被外來的國民黨流亡政權禁止使用,台灣教會公報以台語白話字 (教會羅馬字) 印刷發行了85年。文化霸凌和不能中止的福音使命,使得台灣教會公報以現今的面貌繼續貼近當代的基督徒。

台語白話字不再被需要了嗎?無可否認,從某些層面看,或許是的。但當涉及台語的文字化問題時,它就成了支撐我們的一個堅實有力的基礎。

台語白話字就像是上帝送給台灣人的一件特殊的禮物,像現今世上許多語文(例如路德聖經之於德文、KJV聖經之於英文、聖西里爾字母之於斯拉夫語等)也是脫胎於福音信仰的需要一樣,它是台語文的雛型。我想相較於全漢或漢羅模式,它更好、更單純、更直覺,只要稍加改造,讓它以多音節方式呈現,每個句子就會變得鮮活清晰,每個字也會因確定下來而具有自身的形象和獨立存在的內涵,也就更能承載意義和自我豐富,整個台文同時也就具有完整的主體性。

過去我對教會羅馬字,由於它的拼音特性和使用傳統,因此把它供奉起來,有意無意地忽略它在傳承上所具有的奠基功能和豐富的意義。我想必須改變這種想法和策略。一直以來對台語多音節化的嘗試和摸索,以及透過最近對台灣各族群語言文字的巡禮式的考察,讓我對教會羅馬字有新的認識和想法。教會羅馬字就像上帝未完成的工作,無論如何必有它的美意存在。它是一塊墊腳石,而不該是被供奉或存放起來的聖物或遺跡。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多音節台語

2009/05/24 19:33

台語的文字化一直存在著許多困難,漢羅、羅漢、全羅、全漢,甚至有魔戒版的,真是五花八門,好不熱鬧,然而不脫拼音模式。雖然我對每一種都欣賞,也興奮期待有朝一日,我們能有一套穩定且普遍化的台文,不管哪一種都好。但在那個【約定成俗】來臨之前,我想我們還有逗熱鬧的空間。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幸,也是幸運,不幸的是至今我們都還是無文之民,幸運的是,我們有著前所未有的機會,能夠很自覺地去參與一種文字和文明的創建,親自為自己心愛的母語賦與形象和意義。

長久以來,我認為以多音節來承載河洛台語,才有可能讓台語脫胎換骨,增生字彙,累積思想和文化成果,甚至我認為因為多音節化,未來河洛話、客家話和原住民語言因為在字彙和文法上的融合,進而成為一種既非河洛,也非客家或原住民語言的全新語言,那就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台語】了。不管這種看法對不對,首先要問的是,有可能讓單音節的台語蛻變成一種以多音節單字為主的語文嗎?這裡我歸納一些簡單的原則,抱著探索的心情,嘗試寫一些東西。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字載體

2010/08/05 08:49

其實我在意的,主要不是在文字化本身,而是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字載體才能承載、累積和豐富台語本身和台灣文化。

在我看來,漢字漢文醬缸有餘,清晰不足,所以即使累積幾千年,在承載抽象概念和時代新思維方面,還是很難勝任。其最大原因,在於任何抽象概念和時代新思維在單音節且視覺強烈的漢字中,聚合很困難,不易聚焦理解,又太容易被衝散,很難有長時間和深廣的探討、應用和再生。

所以漢字漢文本身都有極大的限制和缺陷,拼音化的單音節字可能更加嚴重,更何況如果藉用漢字,在中、日掌握漢字解釋權的狀況下,要建立台文的的主體性,恐怕花上五百年都做不到。看看粵語和已消失的漢化越南文、西夏文就知道了,他們努力的程度恐怕遠遠超過目前的台灣,但是沒用。

陳達使用台語之大膽、精巧和美感

2010/10/23 02:11



聽陳達唱思想起,很難形容那種感動,不只是因為台灣,也因為歌聲、琴韻和深刻的內涵與表現形式。對台灣人來說,這是接近完美的藝術。

陳達,不單單是音樂,他更是一個天生的詩人。在他的吟唱中,他把台語這種語言的靈活性和可能性幾乎發揮到極致,給我們留下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當我用自己試驗的文字仔細紀錄他的歌詞時,即使只是短短的一小段,已經讓我整個傻住了。他使用台語之大膽、精巧和美感完全超乎我的經驗和想像。

是不是走太快了

2011/05/11 23:23

語文的進展一般來說是一種evolution,但也有revolution的部份。把台語文改成多音節字或許就有點像revolution。但是不是走太快了?我倒不這麼看問題。事實上多音節實驗非常微不足道,幾乎可以不把它列入台語文字化運動之列。它仍只是一個觀念的延伸,是不同體系的一個雛形。事實上就如每一種方案,如果多音節方案夠不上在台文演進的歷程中扮演一個角色,自然是會消失,不會成為問題,台文自會依自己的步調走下去。如果它真的是台文可行的一個方案,那麼我想任何時候提出或進行都不算太快。

把台語多音節化後,我發現對於找出它和華語的差異處、類似的(情境或字源上的)家族語彙的歸類、專業語彙新詞的創造等等,反而更為清晰方便,因為它是意義的載體,而不是執著於聲音。

關於德文這個語言,我雖學過,但因為不曾在德國長住過,所以到現在仍不甚了了。但有一心得是,它的厚重跟它表達(或者說創造、衍生)意義的靈活性好像兩個極端。在這方面我覺得多音節化的台語沒有它的厚重,卻具有它的靈活性。德文意義的豐富與靈活,我覺得跟它Wort與Wort結合的容許度極高(這在英、法、西等語文是很難辦到的)有很大的關係,而多音節化台語由於保有原漢語必須結合才能產生新意義的特性,所以它結合的自由度甚至比德文更高。

文言文是單音節文字的極端形式

2011/06/19 16:17

高中四書必選?

那些鬼頭鬼腦的冬烘渾蛋又想要惡搞我們的下一代了。這種深化殖民統治的企
圖挾著政治得勢,三不五時就像毛毛蟲一樣爬到台灣的脖子上,真讓人起雞母
皮。

在台灣成長和受教育的人絕大部分都被強迫學習過古漢文,也就是文言文,到
現在仍是如此,所以我們對這種語文並不陌生。說台灣懂古漢文的人口比例世
界上最高應該不離譜。但這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它只是告訴世人一個可悲
的事實,就是我們原本可以用來追求更多的生活、知識和學問的青春,因被迫
大量用來學習一種有礙成長和思考的語文而被耗損和糟蹋掉了。

文言文是單音節文字的極端形式,甚至連多字組成的多音節詞都很少。據統
計,常用的文言文用字大約1000個左右。這些扣掉常用的大約50個之乎也者虛
字,約950個實字。據研究,實字中最常出現的大約也就170個左右。(參考
江平)所以我們或者可以據此推論,整個兩、三千年龐大的文言文資料,所承
載的概念不會超過170個。如果再就我們實際所讀過的文言文來看,這不超過1
70個的概念中,實際上應該就只有忠、孝、仁、義、禮、信、君、臣、民、
父、子、天、道、法、...,以及外來的佛等...,總數大概不會超過20個原生
的實概念,其他的都是陪襯或註解這幾個實概念的虛概念,幾千年來在那邊翻
來覆去,死纏爛打。而不超過20個原生的實概念中,君、臣、民、父、子等這
些又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延伸,要說他們是實概念中的偽概念也無不可。

這就是漢文因單音節語文特性所形成的局限。在純粹單音節文字中,新概念只
在文字草創初期才存在,其後要再創造其他新概念是很困難的,幾乎不可能,
除非再造個新字‧但造個新字就有用嗎?據說漢字有九萬多個,其中也許也有
一些是人們想要表達什麼新思想新概念所創的新字,但是沒用,最終都是丟進
漢字的大垃圾堆裡。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但生命是這樣辛苦

2013/09/01 15:39

當妳拿起剪刀
恐慌必然更勝於我
那暴力美得像人生第一刀
我必然哭叫著證明我的存在
為了向溫暖的子宮道別
也為了安慰妳
讓妳知道我在這裡
是的。我們都已精疲力竭
晚風依舊輕輕吹拂
太陽依舊緩緩升起
但生命是這樣辛苦
歲月終究冷酷推移
為了尋找豐滿多汁的雙乳
為了再聽熟悉的心跳
我奮力爬向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