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隔閡

分類:手記簿
2012/11/23 09:45

2011/06/01 13:13整理


                                                                隔閡

1人會想像,會扮演,這是人確實擁有的能力。多人扮演一個人,比如說演哈姆雷特,或一個人扮演多個角色,像現在的網路。

2確實無法否認人有這樣的能力。但那是一種演出、想像、欺瞞、自我對話或內在衝突,你必須把他歸類到【人的屬性】下。那個人,終歸是那個人。人與人之間,靠著【如果我是你】,達到某種交流和互相理解,當然也可能互相憎恨。但每個人終究是獨立的個體。你會感到心虛害怕的,我也許泰然處之,也或許只是覺得想笑。真實的人之間永遠存在著隔閡,承認這一隔閡的存在,才能有所謂的互相尊重、理解和體諒吧?!

3所以人不只與【他人】存在著隔閡,顯然也與【人所處的外界】存在著隔閡,同時人與【我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著隔閡?我說【隔閡】並不帶負面或其他價值判斷,只是陳述一個事實,或者說【一個在我看來是很明顯的事實】。其實,我覺得這隔閡或許還是形成現今人類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4隔閡做為一個事實,通常被賦予負面的價值判斷,不被承認或只被承認是暫時的或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且被認為是可以消除也應該加以消除的。為了消除被負面化且實際上不可能消失的隔閡,人類付出極大的代價,而我們看到的今日文明,似乎只是這種代價的一種良莠不齊的副產品。人類文明,特別是東方文明,似乎主要就是來自這樣一種【不完全的動力】。

5首先必須問的是,隔閡是一個事實的存在嗎?

6其次是在隔閡是一個事實的存在的前提下,它能被消除嗎?或根本無法消除,即使被消除到無限薄,永遠還是一層隔閡?

7【想要消除隔閡】是不是一種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特徵?也許不是,但從強烈度來看,我們似乎可以認定這是一種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特徵。那麼這是人這種動物的本性嗎?確切的說是人的生物性之一嗎?它又是如何運作的?

8如果是人的生物性之一,與人類文明有何關係?如果不是又有何關係?

9該如何定義隔閡?漢文隔閡,動詞似乎具有隔開阻絕的意思,名詞似乎是指一種兩者間因存在某種阻隔而難以超克的狀態。

10英文的hindrance和barrier或德文的Hindernis意思較接近。另外較具像而不帶價值暗示的意義,我想可從聖經中隔開至聖所的veil來理解。這裡veil除了是聖殿內的實物外,還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

11隔閡: 一種兩者間因存在某種無法超克的界介而呈現分離的狀態。當我們討論隔閡時,只採如此定義,也就是我要說的隔閡。

12隔閡是一個存在的事實嗎?或者只是一種人類因不完整認識所產生的斷層、誤區或想像?這可能是一個 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果只能訴諸假設,為甚麼我們必須假設隔閡是一個存在的事實呢?理由有三:一、除人與自 身的關係外,人與他人,與所處外在,甚至我們可以說與神之間,在物理上就存在著隔閡。二、從人類使用的語言看,明顯存在著【隔閡】的辭彙,它成為一個可被 接受的概念,強烈暗示著隔閡的存在。三、如果假設隔閡並不存在,我們所面對的【與現實不合】和【証明困難度】,會遠遠大於假設隔閡是一個存在的事實。這是難以接受的。

13隔閡是無法超克(超越克服)的嗎?或者它只是不容易被超克,但終究有可能加以拆除或讓它消失?如果是可被超克的,那麼我們如何判定隔閡已不再存在?這裡, 我想我們必須更加小心來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把主體限定在【存活期限內之獨立個體的人】身上,否則將失去焦點,且冒著陷入與在【時間推移】和【群體效應】中出現的【類似反例】糾纏不清的危險裡。而這種糾纏不清正是我們想處理的重點之一,是目標,而非主體。我們對隔閡無法超克的定義也可能因這種混淆而崩潰。

    人與自身的隔閡

14人,作為時空中一個有限的形體,隔閡可說是與這樣一個短暫且具象的形體同始終的。人無法逃離與自身的隔閡。

15首先,在時間的激流中,人或許可以是不斷成長和趨向完滿的。但伴隨人脆弱和侷限的體質而來的失憶和對未來未知的無能為力,成為人追尋自我的路途中的第一堵難以跨越的牆。向前看是隔閡,向後看也是隔閡。人有如只是存在於【現時】這孤單的一個點上,隨時在消逝,既存在又似不存在,如果不是存有一個在空間裡可被感知的形體,這樣一個點幾乎是可被忽略的。而人只能在這一個點上試圖在每個當下與自我合一。

16其次,人極為有限的認識能力成為另一道無法突破的障礙,柏拉圖那個著名的影子比喻很能說明這個事實。這隔閡或可被推移,但不會被推倒或消失。

17最後,【死亡】成為每個人和自身的終極隔閡。聖經裡作為人子的耶穌,或許我們可以說他並無這三種隔閡,但當他說【成了】這一氣息的界線,死亡對他來說仍是真實的。人對死亡的抗拒、恐懼和避諱,既反應出人在【氣息界線】前無法【成了】的不滿,也是對無由參與氣息界線後的自己的疑惑和絕望。

    人與他人的隔閡

18我們姑且以常見的身心靈三元論來看一個人。

19從可見的【身】來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天然的界線就是無庸置疑的隔閡。

20然而不可見的【心】,也就是在意識和理智面,每個人是否仍是獨立的個體?

21顯然人與人之間在【心】方面是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共享的,不然人與他人就完全無法溝通。但我們必須問的是,這種共享的性質為何?它跟隔閡是怎樣的關係?

22其次就同樣不可見的【靈】來說,雖然對靈的定義並不容易,也總是傾向於模糊和信仰的歧異性,但這裡我們必須把它視為非外在於人而又有別於心的一部分。或許我們可以說【靈】就是一個人本身的生命感和生命邏輯,用聖經的說法就是人活起來的源頭吧。

23這樣看來,人與人之間,【靈】的共享是可以比【心】更深入、更接近也更單純的,然而我們仍然要問,它跟隔閡是怎樣的關係?人與他人在靈部分可以達到取消隔閡的狀態嗎?

24人與他人的隔閡,身的部份既然絕無可能消失,那麼心與靈呢?

25從人與自身即存在無法取消的隔閡來說,人與他人之間的隔閡無疑是更為明顯的。

26但是如果我們把【人與自身的隔閡】和【人與他人在身部分的隔閡】這兩個因素先予排除,那麼人與他人之間在心、靈上的共享是怎麼一回事?能夠有中間全然通透,不存在隔閡的可能嗎?人仍是獨立的個體嗎?

27首先,我們說從【身】的部分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點殆無疑問。從這個基礎出發,我們還是得說人在心、靈方面也同樣是獨立的個體,隔閡是存在且無法消失的。

28重點不只在於人們常說的身、心、靈一體,更是在於【這個心】和【這個靈】是和【這個身】一起成長和一起經歷的。心和靈的獨一無二性,就如身的獨一無二性一樣鮮明。因此人在心、靈上能共享的部份,至多只在於共有的類似經歷、共擁的類似認知和因此而形成的類似心靈結構。

29說【類似】是因為作為獨立個體的每個人,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其接收經歷和認知的基礎,都必然存在因不同時空、不同成長經歷和不同體質所形成的差異。因這無法逃避的差異,故而永遠只有類似,更何況該基礎的差異並非靜止,而是終其一生都不斷在累積和變化。

    人與所處的外在

30人與所處外在的隔閡。這個【外在】除了由個人自身與他人所構成的人類世界外,還包括了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每個活著的人都被這三種環境包圍著,無一例外。此外因為個人同時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人與這個【外在】是有交集的。

    人與人類世界的隔閡

31首先,【他人】與【人類世界】兩者是何關係?人與他人的隔閡是否必然延伸為人與人類世界的隔閡?

32人的身、心、靈是建立在經歷上,與他人只能【類似】,而【人類世界】做為一個整體,它的身、心、靈不是建立在經歷,而是建立在【想像】。【人類世界】是集合,是群體,因此其身、心、靈是群體裡所有人與人之間想像的總合,是流動的。個人跟人類世界因此也只能是想像。想像因為比經歷更顯單純、完整和鮮明,個人對人類世界不管是順從、結合或拒絕,其間的隔閡似乎是容易破除的。但問題在於流動於群體中的想像並非人類世界本身。人類世界本身並不想像,本質上它只是一個個並立的個體。想像也僅是【個人】與【多個他人】在類似經歷中純化出某些更為相近的要素的交集。

33人與人類世界,正如人與他人一樣,有著無法取消的隔閡。人對人類世界的順從、結合或拒絕,不能使自己與它成為一體,不能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也不能使它成為自己了解世界的工具,因為人類世界不僅不是想像,更不是一個概念。它是無數的第三者

    人與自然世界的隔閡

34人與自然似處於不同範疇,其間的隔閡該如何界定?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應該是沒有隔閡的,一如樹木岩石或冷熱時序。另方面,人與自然的隔閡或許可用聖經創世紀的故事來說明,當始祖【計畫】摘取智慧樹上的果子那一刻,隔閡就已形成,這隔閡像膠囊或繭一樣包裹住人,或者也可以說包裹住自然,因此這隔閡是單方面的。

35這是原罪般的隔閡,無法取消。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因此不再是一體的,是緊張的。人作為自然的那部分屬性,對於回歸自然固然有本能的渴求,但除非死亡,人再不能回歸自然。

    人與人造世界之間的隔閡

36人造世界和自然世界應該分別來看。人造世界有兩個源頭,一是來自於對自然世界的再塑,一是來自於對人類世界的再塑,兩者基本上都可視為是一種侵犯,因為人本身原來一無所有。前者如物品、科技等,後者如文化、制度、組織等。

37人與人造世界之間的隔閡也可以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它是人造的,從屬於人,就如人從屬於自然世界一樣,不存在著隔閡。另方面,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單方面的隔閡,這一隔閡也是無法取消的,因為是一種身分的隔閡。

38總之,人與他所處的外在,不管是人類世界、自然世界或人造世界,都存在著無法取消的隔閡。

    人與神的隔閡

39要說明人與神的隔閡,神必須是【人所認定具神聖位格且外在於人】的真實存在才有意義,因為這樣,才能在不涉及個別信仰或有神無神論的情況下,界定人與那【具神聖位格且外在於人】的神的關係。

40就神來說,隔閡的存在與取消是在祂全能的掌管中,因此在祂並不存在隔閡,祂看人也無隔閡,然而祂在祂與人之間設立了隔閡,如前面說過的,像隔開至聖所的veil。這隔閡是單方面的,同時也是一種身分的隔閡,類似人與人造世界的隔閡,不同的是人並非全能。

41不過人雖非萬能,但亦非如無生命之人造世界的無能。人按著生命感和生命邏輯靠近神,然而終究是無法揭去veil。在新約福音書裡,或許提供了這種可能性,但那已進入信仰範疇,不是這裡討論的。

    隔閡的無法取消是人的一種基本處境

42隔閡無法取消,不只是人類認知能力有限的問題,它可以說跟【存在】一樣,是人的一種基本處境。

43但人傾向於無視或取消隔閡,認為它只是一種環境、認知程度或人為的障礙,經由某種過程可加以排除,並未認識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人為何會有這種強烈的傾向,且像是本能一樣,幾乎是不自覺的?

44這裡,如果我們把這種傾向用一種更為通俗的講法,或許就比較能夠理解其原因,那就是人對於veil背後世界的【好奇、渴望、需求和佔有慾】。這促使人無視於隔閡的存在和意欲排除及取消隔閡。

    人意欲取消隔閡造成幾近無解的負擔和傷害

45從人與人自身到人與神,人對擋在中間的隔閡普遍具有負面印象。因為隔閡永遠存在,【好奇、渴望、需求和佔有慾】也永遠存在且永遠處於無法進入veil背後世界的狀態。

46就像人雖然知道有死亡,但只要活著,那種活著的【迷醉狀態】使人忽略死亡,覺得自己似乎可以永遠活下去,絕少去思考或感受到【死亡】這一生命基本處境的意義和內容。一樣,人通常不認為隔閡是無法取消的,也因此無視於人的這種基本處境。

47人的【好奇、渴望、需求和佔有慾】使人意欲取消隔閡,不能忍受隔閡的存在,然而這又是徒勞無功的。隔在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外界、人與神之間那層神聖的veil不被尊重,被透明看待,被肆意侵犯。這種衝撞,對於衝撞和被衝撞的都造成幾近無解的負擔和傷害。這就是我們今日的生活,各個層面的生活,也是自古以來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